A股盈利驱动方向布局科技主线
2025-11-07 22:04:15
  • 0
  • 0
  • 0
  • 0

随着“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发布,科技主线继续成为私募机构下一步布局的重点方向之一。多家主观策略私募机构近期公布的月度策略中指出,随着中美双方经贸关系进入新阶段,资本市场风险偏好持续提振,而全A股股市盈利底部再次确认,且半导体设备等行业盈利凸显,市场将继续处在“慢牛”格局。

在具体方向上,“十五五”规划建议突出了科技的引领作用,下一步将继续重点关注科技主线,特别是在国产替代背景下,爆发初期的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慢牛市场中机构性行情的布局关键。

外围环境改善提振市场风险偏好

随着中美达成了阶段性的实质成果,市场外部扰动逐步消除。中国在过去几轮博弈和谈判中逐步掌握主动权,采取了有效的反制措施和谈判策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赢得经贸斗争的决心和能力,并使得其他国家难以再用同样方式对中国施压,市场长期信心增强。中美关系中期将进入平静期,双方都将专注自身内部事务。对中国而言,将在缓冲期内继续加快关键领域自主可控的进程,并保持国内经济韧性,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经过本轮较量,中美双方经贸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攻守平衡态势,我们应当乐观而清醒地看待这一变化。”一方面,这有助于中方巩固、改善和提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条件和地缘环境,也为国内产业升级与政策实施提供了更加稳定开阔的外部空间。另一方面,尽管未来中美博弈“起起伏伏”仍将是常态,但双方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经贸关系总体平稳是可预期的,这有利于资本市场风险偏好的持续提振。

本次谈判也显示出短期中美难以脱钩,关税作为美方的谈判筹码威慑力在下降,而中方的话语权有所上升。而全球资本市场随着美联储继续降息,宽松预期进一步增强,表现为美元开启反弹,背后反映出市场认为美国经济软着陆的概率在不断提高,同时人工智能在美国演绎得如火如荼。

重点关注AI科技主线

“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次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为主要目标,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突出了科技的引领作用。对于众多私募机构来说,重点关注科技主线,特别是国产替代,成为下一阶段布局的关键。

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出台,国家对内需提振和科技发展空前重视,“反内卷”政策也持续出台,市场的机会也将逐渐增加。不仅有AI浪潮带来的算力和应用的机会,传统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和内需的恢复,也将带来盈利的上修,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长低迷的状态有望改变,因此公司仍然看好后续的市场机会。重点关注AI应用、上游资源、创新药,国产替代等。

当前,AI浪潮下的国产替代继续保持市场热度,半导体行业在三季度末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成为AI“含金量”最高的板块。跟踪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的科创半导体ETF(588170)最新规模近40亿元,最新份额达28.51亿份,基金规模较一个月前增加超11亿元。

以科技核心领域——AI为例指出,当前资本开支(Capex)投资保持高增长,运营支出(Opex)驱动的投资机会开始涌现,“AI电力”有望接棒“AI算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同时,在AI模型竞争日趋白热化之际,数据资源、流量入口的战略价值进一步凸显,竞争优势的天平正在向具备流量入口优势、占据数据积累优势的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倾斜。

包括AI在内的成长股依然是目前公司持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依然是当前景气度最高的板块,虽然可能存在一定的隐忧,但远没有看到产业明确的拐点。虽然市场关于“AI是否有泡沫”的讨论也明显增多,对此我们的看法是:借助债务的Capex高速增长具有脆弱性,但AI作为供给能力提升创造需求的行业,未来带来的增量是非线性的、不好预见的,所以很难说现在就是泡沫,更多是保留一份谨慎,边走边看。

“慢牛”格局下“结构为王”

全A盈利在2022—2024年连续下滑3年后,2025年开始恢复正增长,虽然二季度有短暂放缓,但三季度再度回升,股市盈利底部确认。三季度盈利向好的行业开始逐步增多,股市盈利驱动线索逐步展开。当前市场风险溢价处于历史中等分位水平,9月居民存款活化程度仍在提升,随着市场长期信心不断增强,将继续驱动大类资产配置迁移和股市资产重估。处于爆发初期的人工智能、供给突破的医药等五条主线值得重点关注。

资本市场“慢牛”格局的长期逻辑未变,这一趋势应当是接下来至少几个季度内的市场主基调。无论是日历效应、指数比较基准调整等技术性因素,还是板块轮动、风格切换等结构性变化,都不能脱离“慢牛”这一核心轨道,市场整体将呈现“震荡向上、结构为王”的特征。

“9·24行情”以来市场的涨幅大部分来自估值,EPS(每股盈利)提升非常有限。当前中国经济和企业盈利正在起变化,随着PPI的回升,预计未来2—3年市场EPS有望缓慢改善,进而打开市场的上行空间。结构上,继续看好人工智能龙头、资源股、出海及内需的龙头公司 

A股商业航三大利好

0人参与0评论

早盘,A股商业航天板块短线拉升,上海沪工直线触及涨停,航天智装涨超6%,上海瀚讯、航天动力、航天科技跟涨。那么,这个板块为何突然异动?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有三大利好驱动。

第一,近日,北京经开区企业星河动力航天成功完成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标志着该型火箭大型地面试验全部完成,即将开展首飞发射。此前,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首飞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进入首飞关键准备阶段。

第二,十五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中央文件中首次将“航天强国”与其他“强国”并列表述,强化了商业航天的市场逻辑。

第三,近日,马斯克在X上表示,SpaceX将扩大Starlink V3卫星规模,并着手在太空建设数据中心,以应对AI时代算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太空算力辨识度快速提升。

突然爆发

11月10日晚,一场电话会议纪要在业内传播。该纪要指出,截至目前,美国已发射1万多颗卫星并组网(星链 Starlink),在俄乌冲突发挥了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作用。明后两年,中国必将加快发射进度。“如果错过了今年人工智能GPU几倍十几倍大行情的话,欢迎赶上明年商业航空航天大发展元年。”

今天早上,商业航天概念果然大爆发。上海沪工直线涨停,泰永长征、航天智装、长光华芯、中简科技、上海瀚讯、航天动力、信科移动等跟涨。

图片

近期,可回收卫星发射动作频频。11月4日,北京经开区企业星河动力航天成功完成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此次试验是智神星一号继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圆满成功后取得的又一突破性研制进展,标志着该型火箭大型地面试验全部完成,即将开展首飞发射。智神星一号是国内首批即将开展轨道级发射的可重复使用构型液体运载火箭,设计重复使用次数不少于25次,主要面向大型星座组网和大型卫星发射市场。10月份,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首飞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进入首飞关键准备阶段,为今年正式入轨发射及一级回收开展各项准备。

另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十五五规划更是提出航天强国概念。可以说,逻辑在政策层面得到了不断强化。

外围的竞争也的确激烈。近日,马斯克在X上表示,SpaceX将扩大Starlink V3卫星规模,并着手在太空建设数据中心,以应对AI时代算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对算力需求的大幅增长,人们对太空算力的兴趣也在急剧上升。

潜力有多大?

商业航天是航天技术发展至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亦是当今世界航天发展的主流趋势。商业航天的核心要义在于打通从航天技术到航天应用的价值链。通常而言,商业航天在创新效率、成本控制、产业带动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故而该领域成为众多航天强国着力打造的“新增长引擎”。中国作为传统航天领域的领先国家之一,发展商业航天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抢占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举措。

中国商业航天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核心技术的突破、规模效应的显现以及国际竞争的压力,都是中国商业航天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全球商业航天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凭借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主导地位的长期积累,继续领跑全球商业航天领域,而中国则紧随其后,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

依据美国航天基金会(Space Foundation)的数据,2024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到4803亿美元,占全球航天经济的78%。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3244.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13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9%,呈现出稳健扩张的态势。

抢占空间轨道与频段是各国卫星企业的重要资源目标。鉴于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极为有限,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近地轨道和频谱资源的战略价值,以及低轨卫星通信系统较高的商业价值,近年来已悄然展开卫星发射争夺战。依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对于卫星轨道位置、关键频段资源,各国按照“先申请先得”的规则竞争协调使用。申请到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的公司需在获得许可后的2年内完成10%的卫星部署,5年内完成50%,7年内完成全部部署,否则将丧失相应频率轨道使用权。在当前全球太空竞赛加速的背景下,频率和轨道的争夺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紧迫任务。

2025年底,中国将迎来可回收复用火箭的密集首飞。届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十二号甲、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二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三号以及深蓝航天的星云一号等多款可回收复用火箭将陆续开展首飞任务。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